岳阳花鼓戏原称花鼓子,因艺人多出自岳阳(旧岳州府),故得名“岳阳花鼓戏”,是在新墙河流域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小戏剧种。清咸丰年间,陈兴泰组建陈兴泰班,这是岳阳花鼓戏最早的戏班形式。岳阳花鼓戏主要流行于岳阳地区及湘、鄂、赣三省毗邻地区的十余个县市,它形成于清·嘉庆癸亥年间,是最具地方特色的剧种之一。
2006年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08年,岳阳花鼓戏正式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岳阳花鼓戏剧目。岳阳花鼓戏传统剧目,1985年统计共有123出(锣腔剧目72出)。其中19出为专用锣腔散曲演唱的“二小”、“三小”戏,53出用锣腔正调演唱,多属大型剧目。51出琴腔剧目中,34出为“单句子”一腔到底剧目,17出用“单句子”结构曲调或“单句子”与“夹句子”混合使用曲调演唱。岳阳花鼓戏的传统剧目,多取材于民间生活和神话传说,大都是表现劳动人民的劳动和爱情、反抗封建道德、追求婚姻自由以及惩恶扬善、宣扬了封建伦理道德特别是愚孝行为,以及因果报应等。如《经堂变牛》、《郭巨埋儿》、《曹安杀子》等。
岳阳花鼓戏音乐:岳阳花鼓戏音乐主要从唱腔、过场曲牌与锣鼓点子及乐器与伴奏特点三个方面来说明。
1、岳阳花鼓戏的唱腔,分锣腔和琴腔两种声腔。另外还有专用锣腔散曲和民歌小调,分别归属于锣腔和琴腔。
锣腔又称打锣腔,分正调锣腔和专用锣腔散曲。正调锣腔是岳阳花鼓戏的基本声腔,因音乐素材不同,又分南路锣腔和北路锣腔。南路锣腔、抒情;北路锣腔、悲壮。
琴腔:是岳阳花鼓戏继锣腔后的另一声腔。它是增添过门的民歌体结构。分琴腔正调和琴腔小调。琴腔正调有单句子和夹句子之分。单句子使用较多,有导板、紧板、两板半等简单板式。它又派生哀调、阴调、梦调、一字调等曲调。一般用上下两腔唱完一句唱词或两句唱词(即夹句子),每句间都有相应的过门连接。单句子(正调):五声宫调式,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紧板、两板半、唢斗(梢腔)联接,构成简单板式。
岳阳花鼓戏,男女不分腔。旦角唱本嗓,小生用本嗓带小嗓。在唱法上,生、旦、丑仍有各自的特点, “单句子”(正板)分三种行当演唱,显然都能体现自己的差别。
2、过场曲牌与锣鼓点子。过场曲牌、分丝弦曲牌和唢呐曲牌。丝弦曲牌除[小桃红]外,其余多借用于巴陵戏,但也渐具自己的风格。经常使用的有[一枝花]、[九腰巾]、[秋海棠]、[小桃红]等二十多个曲牌。唢呐牌子有[大开门]、[闹堂]、〔点绛唇〕、〔小开门〕等,都具有明朗的民间风味。其中一部分是来自当地的宗教唢呐牌子,亦有些则来自其它剧种。
锣鼓点子:今记谱保存的有60个。它大致可分为三部分:“出场锣鼓”、“唱腔锣鼓”、“梢腔锣鼓”。
3、乐器与伴奏特点。乐器:岳阳花鼓戏传统乐器简单。文乐,仅用大筒、唢呐、笛子。大筒声音粗犷,略带沙音。它的演奏方法与二胡指法相似。武乐有堂鼓、班鼓、课子、苏锣、苏钹、苏小锣。传统伴奏一般为四人组成文武场。文场二人,惯称上、下手。“上手”主操大筒兼唢呐,“下手”即副琴手,兼苏锣、苏钹,习惯称为“夹手”。武场,司鼓一人,主奏堂鼓、课子、班鼓,小锣一人兼捡场。
伴奏特点:主要表现在定调和弦式;指法和润腔;伴奏谱与伴奏形式。定调和弦式:大筒伴奏除阴调用5 -2定弦外,其余均用2- 6定弦。它的打击乐也相应高一个调。指法与润腔:岳阳花鼓戏的主奏乐器是大筒和唢呐。大筒演奏的指法特点是:五声音阶的下邻音上滑到本音的上滑音和“6”音的同音内外弦交替使用,产生特殊效果。伴奏谱与伴奏形式:传统曲调大都形成了伴奏琴谱,它与唱腔构成了简单复调;过门与唱腔连接又常用包腔、带腔伴奏。
岳阳花鼓戏语言:岳阳花鼓戏道白除韵白、戏白外,以岳阳一带地方语言为舞台语言,流行于岳阳及湘、鄂、赣毗邻地区数县。
岳阳花鼓戏在湖南省乃至全国地方花鼓戏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湘北地区戏剧的代表,都承载着大量的岳阳历史文化信息,是研究岳阳文化和民风民俗的宝贵财富,是研究中国戏曲流变,地方剧种形成与发展的宝贵资料。将为中国戏曲发展史和区域性地方文化的健康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主要特征:岳阳花鼓戏历史较长,清﹒嘉庆癸亥《巴陵县志》就有其记载。经过20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以下特征:
1、伴随民俗活动产生和发展对民间习俗的依存性特征。
2、在早期的祭祀形式“正五八腊”节日和平常的婚寿、喜庆活动中,形成了一批特定剧目和活动形式,因而形成了参与礼俗活动的规律性特征。
3、已经整理的剧目有123出(折),是一个内容丰富的音乐信息宝库,因此传统剧目具有丰富性特征。
4、剧目题材有反映历代政治、军事事件的故事剧;也有反映民间日常生活的劳动与爱情小戏;还有艺人、文人创作的时装戏;也有百姓在田间、山中创造的情歌戏调。剧目题材具有多元性特征。
5、岳阳花鼓戏声腔音乐,分锣腔与琴腔两大类。其旋律轻快活泼,音乐形象鲜明,乡土气息浓郁,深受观众喜爱,因此具有声腔多源性特征。
6、演唱中运用地方语言,吸收了民间艺术进行表演,引起了声腔艺术的变化发展,又丰富了表演艺术程式,深受群众欢迎,因而形成了声腔和表演艺术强烈的地域性特征。
7、表演艺术从生活真实出发,粗犷细腻,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如:以“八步图”、“三盘”、“四门花”等组成各种扇舞,用以表达不同人物的不同心情。旦角的表演以“三娇”、“三妖”、“三俏”独具特色,小生的褶子功、小丑的鼻须功深受观众喜爱,因此具有戏剧技艺的稀有独特性特征。
8、既有官班、科班的城镇演出,也有专为乡村酬神、求水、消灾、灭病的演出,还有围鼓堂的围鼓坐唱,因此,具有形式多样和演出灵活性的特征。
重要价值:岳阳花鼓戏在湖南省及全国地方戏剧中占有其重要地位,它是岳阳地区及周边市、县优秀戏剧艺术及民间艺术的代表作,挖掘、保护、抢救和继承的价值主要是:
(一)、学术价值:由于岳阳花鼓戏形成、发展、流行于湘北及湘、鄂、赣毗邻地区,深深地植根于岳阳民间。因此,岳阳花鼓戏的舞台语言、剧目、声腔、音乐、表演乃至演出场所和演出习俗,都承载着大量的岳阳历史文化信息,是研究岳阳历史文化和民风、民俗的宝贵财富。
(二)、文化价值:岳阳花鼓戏保存了丰富的传统剧目、声腔、音乐和表演艺术,是研究中国戏曲流变,地方剧种形成与发展的宝贵资料,挖掘、抢救和保护岳阳花鼓戏,可以丰富完善中国戏曲发展史,推动地方文化的健康发展。
(三)、历史价值:岳阳花鼓戏剧目大都来自历史演义、民间故事和话本,也有编演贴近时代,反映现实的剧目。因此,大批岳阳花鼓戏剧目能反映一定历史时代的生活,时代的变迁,传统习俗,人们的情感和审美意识。
(四)、实用价值:发掘、抢救、保护岳阳花鼓戏,对岳阳地区及周边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的素质,促进旅游事业的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将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
传承谱系:自清代中叶至民国时期,岳阳花鼓戏班先后建20多个,其中影响较大的有7个。
陈兴泰班。清咸丰年间,由岳阳花鼓戏艺人陈兴泰组建。
杨洪发、杨春发班。清同治年间,唱遍了新墙河沿岸地区。
吴茂南班。清光绪十年(1884),演出于汩罗和岳阳地区。
许默章班。清光绪十二年(1886),由科班改为戏班,演出延续至民国后期。
杨占魁班。鼎盛于清光绪后期至民国初年,演出在岳阳县、临湘县等地。
燕窝戴班。为戴姓宗族戏班,自宣统年间至民国27年(1938)以前,演出于岳阳沿湖农村。
毛胜清班。民国初年由岳阳花鼓戏艺人毛胜清起班,演出于岳阳、平江、等地。
岳阳花鼓戏,一为科班,一为跟师,也有业余爱好者。艺人流动性很大,若按班社续谱,传承脉络难于分明。故其传承谱系,只能按其行当、知名艺人的师承关系以表式分代记叙。
为了加强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增添景区的吸引力,丰富游客的参观体验。5月1日至2日,岳阳县文化馆精心策划并推出了新创现代花鼓戏《亲家相遇张谷英》,在张谷英孝廉家风馆连续两...[详细]
公示!岳阳花鼓戏《游春》入选文化和旅游部《优秀传统戏曲折子戏复排计划名...
3月21日,文化和旅游部官网发布“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关于《优秀传统戏曲折子复排计划名录》的公示”,我县岳阳花鼓戏《游春》入选。[详细]
为了满足广大观众朋友的需求,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岳阳县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每周五晚7:10在县花鼓戏传承剧院持续开展“一元剧场”文化惠民活动。该活动是县文化馆于2012年创办...[详细]
为了满足广大观众朋友的需求,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岳阳县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于2023年9月8日开始每周五晚7:30分在县花鼓戏传承剧院持续开展“一元剧场”文化惠民活动。演出剧...[详细]
近日,湖南省艺术研究院主办的新时代现实题材“乡村振兴·三高四新”主题戏剧创作工程优秀剧本入选名单公布,岳阳县业余作者、省戏剧家协会会员谢雨星创作的大型现代花鼓戏《碧水东流...[详细]
“立身百行,以学为基”——中国戏曲学院张艳红教授调研岳阳花鼓戏
2月6日上午,中国戏曲学院张艳红教授在岳阳县文旅广电局党组书记、局长黄丽娟等相关负责人的陪同下,莅临岳阳县文化馆调研岳阳花鼓戏相关工作,并实地察看场馆建设情况。[详细]